內容來自sina新聞

長三角一體化 自貿區效應將成為新整合力

  中國(上海)自貿區,在30日於江蘇鹽城召開的長三角城市第14次市長聯席會議上成為"熱詞"。幾乎每一個會員城市在發言中都提及瞭"抓住上海自貿區的創新機遇"的話題。

  相關專傢認為,目前長三角一體化正處於打造"升級版"的關鍵節點,"自貿區效應"能否成為新的整合動力,值得關註。

  長三角功能有新要求

  "以前要求拿出硬實力,現在更要在軟實力上為服務全國作出貢獻。"針對長三角在全國的輻射功能新定位,上海市政府人士這樣認為。

  區域發展專傢在研究中發現,去年國傢提出瞭"陸上絲綢之路""海上絲綢之路"及長江新經濟支撐帶等帶狀經濟發展思路,目的是繼續打破行政區劃限制,推進沿海、沿江、沿邊的區域軸線開發,帶動更大范圍內的腹地發展。長三角城市群占據瞭眾多軸線的樞紐位置,國傢對其輻射服務全國的功能勢必會提出新要求。

  據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提供的統計數據,去年長三角30個城市的GDP總量已超10萬億元大關,占到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。"現在國傢對長三角的要求,更多的是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科學發展的先行者,創造一種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。"區域專傢程建新認為。

  在上海創設自貿試驗區,成為這種"可復制可推廣"制度創新的突破口。此外,長三角其他城市也承接瞭國傢改革開放重要政策的試點、試驗和示范任務,其中包括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、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、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等。制度創新和改革,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。

  "虹吸效應"還是"溢出效應"?

  在上海設立自貿區,難免有人會提出疑問:對長三角周邊城市會否產生"虹吸效應"?在此次城市峰會上,大部分人士都認為,就算有"虹吸效應",也隻是一時的;而"溢出效應"卻是長期的。

  像蘇州這樣的長三角城市,認識已經十分清晰:毋庸諱言,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初期,有可能會對周邊城市帶來一定的沖擊,特別是自貿區在金融領域開放創新上具有明顯優勢,與周邊的金融環境將形成較大落差。但是長遠來看,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"可復制可推廣"功能,將直接輻射長三角整個區域,給長三角城市群帶來新動力,包括制造業將出現新的"溢出效應"、差別化金融服務有望加快發展、港口航運業配套發展將帶來新契機。"在功能及機制的對接上,有太多的文章好做。"蘇州市政府人士說。

  在今年的長三角城市峰會上,確立瞭最新的區域一體化推進方向,"放在第一位"的就是"共推中國(上海)自貿區建設,共享國傢戰略新紅利"。協調會人士說,長三角城市應主動對接,合作支持自貿區建設,爭取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盡快在長三角有條件地復制推廣。並充分利用臨近自貿區的區位優勢,使長三角地區率先成為上海自貿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直接受益者,在更高層次上借力發展。

  如何完善區域議事制度?

  經過多輪"擴容",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合作平臺上的成員城市已從15個增加到30個。打造區域一體化升級版,內在合作機制將勢必會"與時俱進"。此次,上海在區域內率先建議,完善"民主平等+高效"議事制度。

  據長三角城市協調會人士的回顧,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,城市間的合作率先進入務實階段,每年都有實質性的專題推進。在這些專題的確立中,首先尋找"最大共識度",然後在實施過程中,不強求"齊步走",而是允許"分步走、跟進走"。這裡面就體現瞭民主平等與高效的結合。下一步,"自貿區效應"和新型城鎮化建設,將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展長三角城市群的合作空間,"民主平等+高效"的區域議事機制將成為一體化的制度保障。

  據瞭解,在區域"同城化"效應越來越強的背景下,長三角城市間已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共識,將更有效地打破區劃分割,深化探索統一市場環境的建立,搭建更多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,創造更多的外部軟環境,讓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、技術流能夠自由有序地流動。與此同時,提升區域生活的安全度、便利度和品質,細化城市之間在環保、食品安全、流動人口管理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機制,既能信息共享,又能制度對接,更要行動配合。

新聞來源http://qd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3-31/08052667133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嘉汝甫戲抉召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